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类细胞成分进行分析,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当血常规结果显示异常时,很多人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健康出了大问题。然而,血常规异常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严重的疾病,其严重程度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白细胞异常包括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白细胞增多可能是身体受到感染,如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更多白细胞来对抗病菌;也可能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白细胞减少则可能与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红细胞异常主要有贫血相关的指标变化,如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长期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而增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要判断血常规异常是否严重,首先要看异常指标的偏离程度。如果只是轻微偏离正常范围,可能是生理性波动或暂时的外界因素影响,比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可能会短暂升高,这种情况通常不严重,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后指标可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指标严重偏离正常,如白细胞计数极高且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或血小板计数极低导致明显的出血症状,就需要高度重视。其次,要看是否伴有其他症状。若血常规异常同时伴有发热、咳嗽、乏力、出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此外,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对于本身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血常规异常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其严重程度相对更高。
以白细胞异常为例,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在控制感染后白细胞会恢复正常,对身体影响较小。但如果是白血病导致的白细胞异常,这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红细胞异常,轻度贫血可能仅引起乏力、头晕等轻微不适,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可以改善。但严重贫血会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导致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引发贫血性心脏病。血小板异常方面,轻度的血小板减少可能只是偶尔出现皮肤瘀斑,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这些情况非常危险,可能导致死亡。
当发现血常规异常时,不要过于惊慌。首先要及时咨询医生,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医生判断是生理性波动或暂时因素引起的,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若怀疑存在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安排其他检查,如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在等待检查结果和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如果确诊为某种疾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患者要正确认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有助于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