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合理选择药物对于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以及预防复发都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类常用于治疗胃溃疡的药物。

抑酸药是治疗胃溃疡的基础药物。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胃溃疡发生和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因此抑制胃酸分泌能有效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常见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和组胺H₂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它们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抑酸作用强大而持久。一般来说,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患者的胃痛、反酸等症状能得到迅速缓解,通常需要连续服用4 - 8周,以确保溃疡充分愈合。组胺H₂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₂受体,减少胃酸分泌。虽然其抑酸效果相对质子泵抑制剂稍弱,但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胃溃疡患者,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服用疗程一般为6 - 8周。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侵袭,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铝碳酸镁是一种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它能迅速中和胃酸,并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症状。同时,铝碳酸镁还具有吸附胆汁酸的作用,对于伴有胆汁反流的胃溃疡患者效果更佳。铋剂如枸橼酸铋钾也是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它在酸性环境下能形成不溶性铋盐,沉积于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还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服用铋剂时需要注意,可能会出现舌苔和大便变黑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停药后可自行消失。胃黏膜保护剂一般需要在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通常为4 - 8周。
如果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那么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 + 铋剂 + 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副作用相对较少。克拉霉素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甲硝唑和呋喃唑酮对厌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也常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四联疗法的疗程为10 - 14天,治疗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复查,以确保幽门螺杆菌被彻底根除。
部分胃溃疡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胃肠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胃酸和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症状。多潘立酮是一种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它能阻断多巴胺受体,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恢复正常,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的收缩。莫沙必利是一种新型促胃肠动力药,它能选择性地激动5 - 羟色胺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动力。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需要在餐前15 - 30分钟服用,疗程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而定,通常为2 - 4周。
除了上述几类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也可用于胃溃疡的辅助治疗。例如,一些消化酶制剂可以帮助患者消化食物,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此外,一些中药也对胃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康复新液能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可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合理选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