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疾病的范畴里,丘疹和湿疹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情况,但很多人容易将它们混淆。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详细剖析它们的区别。

丘疹在外观上通常表现为局限性、实质性、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损害。它的大小、形状各异,小的如针尖大小,大的可能达到豌豆大小。颜色也多种多样,可能是肤色、红色、紫红色等。丘疹表面一般较为光滑或粗糙,形态相对规则,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多角形。而湿疹的外观相对更为复杂,在急性期,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水疱破溃后会出现糜烂、渗出。慢性期则皮肤增厚、粗糙,有苔藓样变。湿疹的皮疹形态多形性,边界一般不清晰,可融合成片。
丘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感染因素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如病毒感染可引起扁平疣样丘疹,细菌感染可能导致毛囊炎,进而出现丘疹。此外,物理性因素如摩擦、压力等也可能引发丘疹,像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脚部受到摩擦,可能会出现角质增生性丘疹。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在皮肤上表现为丘疹,如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湿疹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内外因相互作用有关。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外因则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像生活环境中的气候变化、食物过敏、接触化学物质等。例如,对海鲜过敏的人食用海鲜后可能诱发湿疹,接触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导致湿疹发作。
丘疹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头面部,可能因为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出现痤疮样丘疹;在四肢,可能因接触性皮炎导致局部出现丘疹。而且不同病因引起的丘疹,发病部位也有一定特点。比如,疥疮引起的丘疹常出现在皮肤薄嫩处,如指缝、腕部屈侧、下腹部等。湿疹的发病部位也较为广泛,但相对更倾向于某些特定部位。手部湿疹较为常见,这与手部经常接触各种物质有关,如清洁剂、化学试剂等。还有小腿湿疹,可能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有关。另外,肛周、阴囊等部位也容易发生湿疹,这些部位相对潮湿、不透气,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诱发湿疹。
丘疹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能仅感觉到皮肤表面有隆起的颗粒,没有明显的瘙痒或疼痛。但如果是感染性丘疹,如脓疱疮引起的丘疹,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尤其是在触碰时。有的丘疹可能会伴有轻度的瘙痒,但程度通常不严重。而湿疹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瘙痒感,这种瘙痒在夜间可能会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急性期的湿疹还可能伴有灼热感和疼痛感,尤其是在皮疹破溃、渗出时。慢性湿疹由于皮肤增厚、粗糙,可能会出现皮肤紧绷感和脱屑现象。
对于丘疹的治疗,主要根据其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感染性丘疹,需要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则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物理性因素引起的丘疹,去除诱因后,丘疹可能会逐渐消退。例如,减少摩擦后,摩擦性丘疹可能会自行缓解。而湿疹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治疗。一般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外用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急性期渗出明显时,可使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对于瘙痒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