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其中,PQRST波是心电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波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正常范围。了解这些正常值范围,对于判断心脏是否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PQRST波各自的正常值范围。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在心电图上,P波的形态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P波的宽度,也就是时限,一般不超过0.11秒。如果P波时限增宽,可能提示心房肥大或者房内传导阻滞等情况。P波的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不超过0.25mV,在胸导联不超过0.2mV。当P波振幅异常增高时,可能与右心房肥大等疾病相关;而振幅过低则可能在一些低电压的情况下出现,比如心包积液、肺气肿等。通过对P波时限和振幅的准确测量和分析,医生能够初步判断心房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QRS波群反映心室的除极过程。它是心电图上较为复杂的一个波群,通常由Q波、R波和S波组成。QRS波群的时限一般为0.06 - 0.10秒,最宽不超过0.11秒。如果QRS波群时限增宽,可能是由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在振幅方面,不同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有不同的正常范围。例如,在胸导联中,V1、V2导联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的R波不超过2.5mV。同时,R波和S波的比值在不同导联也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QRS波群时限和振幅等参数的综合评估,医生可以了解心室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室的病变。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T波的方向一般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 - V6导联T波直立,aVR导联T波倒置。在胸导联中,V1的T波可直立、双向或倒置,若V1的T波直立,V2 - V6导联的T波就不应再倒置。T波的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的形态和振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波低平、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低钾血症等情况;而T波高耸可能与高钾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等有关。医生通过观察T波的这些特征,能够进一步评估心室的复极功能是否正常。
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它反映了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R间期的正常范围在0.12 - 0.20秒。PR间期会受到心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心率越慢,PR间期相对越长。如果PR间期延长,可能提示房室传导阻滞,这意味着心房到心室的电传导出现了延迟。而PR间期缩短,则可能与预激综合征等情况有关。准确测量PR间期对于判断心脏的传导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医生可以根据PR间期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传导问题。
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它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间期的正常范围会因心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来评估。正常的QTc男性不超过0.44秒,女性不超过0.46秒。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心室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常见于一些先天性长QT综合征、药物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而QT间期缩短则可能与高钙血症、洋地黄效应等有关。医生通过对QT间期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心室电活动的异常,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