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土壤、水、皮毛等环境中都能存活较长时间。当人类接触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动物及其产品时,就有可能感染布鲁氏病。在我国,布鲁氏病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增加,布鲁氏病的发病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布鲁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等,病菌可经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也可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比如牧民在接羔、处理流产胎儿时,手上如果有细微伤口,就容易感染病菌。二是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水或生乳、未煮熟的肉等,也可能感染布鲁氏病。例如一些人喜欢吃生的牛羊肉,或者饮用未经消毒的羊奶,这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三是经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经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进入人体。在皮毛加工、清扫畜圈等过程中,容易吸入含菌的气溶胶而感染。
布鲁氏病的症状较为复杂多样,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在感染初期,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热型多样,常见的有波浪热,即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下降,如此反复。还可能伴有多汗,尤其是在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此外,患者还会感到乏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较为剧烈,呈游走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转为慢性,导致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布鲁氏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接触病畜的经历,这对于判断是否感染布鲁氏病非常重要。然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的水平,如果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以初步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从患者的血液、骨髓、关节液等标本中培养出布鲁氏菌,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较长,需要1-4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也可以快速检测病菌的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预防布鲁氏病至关重要。对于从事畜牧业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病畜时,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对牲畜要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畜,对病畜的排泄物、污染物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对奶制品、肉类等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鲁氏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食用生乳、未煮熟的肉类等。对于高危人群,如牧民、兽医、屠宰工人等,可以进行疫苗接种,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