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是人体受外界致病因素侵袭而引发的一类疾病。这些外界致病因素,传统医学中称为“邪气”,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淫”邪气。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人体若不注意保暖,寒邪就可能侵袭肌表,引发感冒等病症;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暑湿之邪也可能使人出现发热、身困、胸闷等不适症状。外感病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的特点,其症状表现与感受的邪气性质密切相关。

外感病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风寒感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因人体劳累后吹风受凉,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怕冷明显、轻度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症状。风热感冒则是外感风热之邪引起,常见于春季或气候温暖的时候。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此外,还有暑湿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暑湿较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发热、头胀、胸闷、身重困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泻等症状。
外感病的发病与人体正气和邪气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正气是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当正气充足时,人体能够有效地抵抗邪气的侵袭。然而,当正气不足,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久病体虚等情况下,人体的防御功能就会减弱。此时,外界的邪气就容易突破人体的防线,进入体内引发疾病。邪气侵袭人体后,会根据其性质和人体的体质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性,侵袭人体后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热邪则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容易灼伤津液,出现发热、口渴、咽干等症状。同时,人体的体质也会影响外感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受寒邪,阴虚体质的人则易受燥热之邪侵袭。
诊断外感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首先是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发热、怕冷、出汗、头痛、咳嗽等,以及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程度。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也有助于判断病情。其次是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如面色是否红润或苍白,有无精神萎靡等;查看舌苔和舌质的变化,不同的外感病在舌苔和舌质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风寒感冒舌苔多薄白,风热感冒舌苔多薄黄。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嗅患者口中及排泄物的气味。切诊则是通过按触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如风寒感冒常见浮紧脉,风热感冒常见浮数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外感病的类型和病情。
对于外感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人体正气和避免接触邪气。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正气的充足。合理饮食,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吹风受凉或受热中暑。在流感等外感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对于已经患上外感病的患者,治疗原则主要是祛邪外出。根据不同的病症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感冒清热颗粒等;风热感冒则使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银翘解毒片等。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果病情较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