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肠道疾病,它指的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简单来说,就好像是把一根手指套进了另一个手指的指套里一样。这种套叠可能发生在肠道的不同部位,最常见的是回盲部,也就是回肠末端套入盲肠。肠套叠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在婴幼儿中更为常见,尤其是 2 岁以下的儿童。这是因为婴幼儿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肠道蠕动的节律性较差,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肠套叠。

肠套叠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小儿中,饮食改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婴儿从单纯的母乳喂养过渡到添加辅食,或者更换奶粉时,肠道需要适应新的食物,这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的节律发生变化,从而诱发肠套叠。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肠套叠,比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后,肠道会出现炎症反应,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增加肠套叠的发生风险。在成人中,肠道的器质性病变是导致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如肠道息肉、肿瘤等,这些病变会使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肠管的正常蠕动受到干扰,进而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的症状因患者年龄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小儿中,典型的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阵发性哭闹是由于肠道套叠后引起的剧烈腹痛所致,孩子会突然大声哭闹,面色苍白,双腿蜷缩,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再次发作。呕吐通常在腹痛后不久出现,起初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呕吐出胆汁样物质。便血是肠套叠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在发病后 6 - 12 小时出现,表现为果酱样大便。腹部肿块则是在触摸孩子腹部时可以感觉到的腊肠样包块,质地较硬,有一定的活动度。在成人中,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有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有时还会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对于肠套叠的诊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腹痛、呕吐等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和特点。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压痛等体征。辅助检查方面,腹部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结构和套叠的部位,对于诊断肠套叠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X 线检查、CT 检查等也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了解肠套叠的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在发病早期,对于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常用的是空气灌肠复位。这种方法是通过向肠道内注入一定压力的空气,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较高,但需要在发病后 48 小时内进行,且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或者发病时间较长,出现了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的通畅,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肠道病变。在成人中,由于肠套叠往往与肠道的器质性病变有关,因此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肠段,以防止病情复发。
肠套叠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肠道疾病,无论是小儿还是成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