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一种常见且令人担忧的症状,它往往预示着心脏可能存在问题。当出现心绞痛时,患者会感到胸部有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这种不适可能会放射至肩部、手臂、颈部或下颌等部位。了解心绞痛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和氧气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上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在心脏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心肌就会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绞痛。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导致血管突然收缩,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引发心绞痛。
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绞痛发作。身体活动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需氧量大幅上升,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心绞痛。情绪波动也不容忽视,过度的愤怒、焦虑、紧张等强烈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进而诱发心绞痛。另外,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也会增加心绞痛发作的风险。饮食方面,暴饮暴食后,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来消化食物,心脏供血相对减少,也可能诱发心绞痛。
心绞痛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范围约手掌大小。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而非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一般会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大多在3 - 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数月发作一次,有的则可能一天发作数次。在发作时,患者往往会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诊断心绞痛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病史信息。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体征。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作时心电图可能会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部分患者在不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以捕捉发作时的异常。此外,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
对于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可逐渐缓解。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预防心绞痛发作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