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缝针后拆线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标志着伤口已基本愈合。拆线的时间需要根据多种因素来确定,一般头、面、颈部在术后4 - 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在术后6 - 7日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手术7 - 9日拆线;四肢手术10 - 12日拆线(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线14日拆线。此外,青少年患者可适当缩短拆线时间,年老、营养不良患者则应延迟拆线时间。正确把握拆线时间对于伤口的最终恢复至关重要,过早拆线可能导致伤口裂开,过晚拆线则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缝线长时间留存体内也可能引起组织反应。

在进行拆线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环境准备,应选择一个清洁、明亮且相对无菌的环境,最好是在医院的换药室进行。若在家中进行,要提前对操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可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等。其次是物品准备,需要准备好合适的工具,如无菌镊子、拆线剪、碘伏棉球、无菌纱布等。这些工具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同时,操作人员要洗净双手,佩戴无菌手套。对于患者而言,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可以提前了解拆线的大致过程,减少心理恐惧。如果伤口有敷料覆盖,要在操作前轻轻揭开,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化脓等异常现象。
拆线时,操作人员先用碘伏棉球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一般以伤口为中心,直径约10 - 15厘米,消毒2 - 3遍。然后用无菌镊子轻轻提起缝线的线结,使埋在皮肤内的缝线露出一小段。接着,用拆线剪在露出的缝线下方剪断,动作要准确、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的皮肤组织。之后,顺着缝线的方向,平稳地将缝线拉出。在拉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力度均匀,防止缝线断裂。如果遇到缝线与组织粘连较紧的情况,不要强行拉扯,可先用碘伏棉球浸润片刻,待粘连松解后再小心拉出。每拆除一针后,都要用碘伏棉球再次消毒伤口。
拆线后,伤口虽然已经基本愈合,但仍需要精心护理。首先要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一般在拆线后24 - 48小时内不要洗澡。如果伤口出现轻微的红肿、疼痛,这可能是正常的反应,可以适当进行冷敷缓解。但如果出现明显的疼痛加剧、渗血、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同时要戒烟戒酒,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以促进伤口的进一步愈合。此外,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在拆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部分患者的伤口愈合不良,有少量的裂开。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裂开较小,可在消毒后用创可贴或蝶形胶布拉拢伤口,促进愈合;如果裂开较大,则需要重新缝合。另外,如果发现伤口有感染迹象,如局部红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等,要及时进行清创处理,清除脓性分泌物,并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对缝线有过敏反应,表现为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此时要及时去除过敏原(即缝线),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外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抗组胺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