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丙转氨酶(ALT)是一种在人体肝脏中含量丰富的酶,它在氨基酸代谢及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谷丙转氨酶偏高指的是血液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超出了正常参考范围。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参考值在 0 - 40U/L 之间,但不同医院由于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差异,参考值可能会略有不同。当检测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数值高于这个正常范围时,就被认定为谷丙转氨酶偏高。这一指标的变化是反映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理性原因,比如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大量饮酒、熬夜等。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谷丙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其数值升高。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谷丙转氨酶进入血液。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肝脏的正常自我修复和代谢功能,也可能造成谷丙转氨酶偏高。
其次是病理性原因,这主要与肝脏疾病相关。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乙肝、丙肝等,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释放入血。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丧失,也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偏高的情况。此外,其他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也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因为胆囊与肝脏相邻,胆囊疾病发作时可能会波及肝脏,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分泌功能。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取决于偏高的程度和病因。轻度偏高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或者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如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胀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身体不适。随着谷丙转氨酶升高程度的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类似浓茶色。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恶心和呕吐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影响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肝区疼痛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肝脏肿大,刺激了肝脏表面的包膜,引起疼痛感觉。严重的谷丙转氨酶偏高还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谷丙转氨酶偏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持续的谷丙转氨酶偏高意味着肝细胞持续受到损伤,如果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如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不断受损会导致肝脏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会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影响肝脏的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营养物质代谢紊乱。
长期的谷丙转氨酶偏高还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肝细胞在反复受损和修复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癌细胞的产生。而且,谷丙转氨酶偏高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例如,患者可能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负担。
当发现谷丙转氨酶偏高时,首先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定偏高的原因。医生一般会建议进行肝功能全套检查、病毒学检查、肝脏超声等检查项目,以明确病因。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谷丙转氨酶偏高,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肝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谷丙转氨酶偏高,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的损伤。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保肝降酶的药物,以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水平,保护肝脏功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