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类降压药,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降压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它主要作用于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这个系统对人体血压的调节至关重要,当它过度激活时,会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等,导致血压升高。ARB类药物能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醛固酮分泌、降低水钠潴留,最终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相比,ARB类降压药降压作用平稳、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能在24小时内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ARB类降压药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氯沙坦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ARB类药物之一,它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适用于伴有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缬沙坦降压效果显著,能改善心肌重构,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厄贝沙坦作用时间长,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在全天有效控制血压,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替米沙坦的半衰期较长,降压作用持久且平稳,还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适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ARB类降压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血压波动较大,ARB类药物能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ARB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使用ARB类药物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此外,对于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引起干咳副作用的患者,ARB类药物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
在使用ARB类降压药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患者了解。首先,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合适的剂量。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期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ARB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低血压等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此外,孕妇、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ARB类降压药。
ARB类降压药与其他药物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可能会导致血钾升高,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可能会影响ARB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与锂剂合用时,可能会增加锂剂的血药浓度,导致锂中毒。所以,患者在使用ARB类降压药期间,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