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也被称为骨显像。它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骨显像剂,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骼,然后使用特殊的仪器(如γ相机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SPECT)来探测骨组织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从而生成骨骼的影像。骨扫描能够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对于发现早期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与普通的 X 线、CT 等检查不同,骨扫描可以在骨骼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就检测到骨组织的代谢异常,因此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骨扫描的原理基于骨组织对骨显像剂的摄取。常用的骨显像剂是锝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当它注入人体后,会与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在正常骨骼中,骨显像剂的分布相对均匀。然而,当骨骼发生病变时,如骨折、肿瘤骨转移、骨髓炎等,病变部位的骨代谢会发生改变。在骨代谢活跃的区域,骨组织对骨显像剂的摄取会增加,在骨扫描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浓聚;而在骨代谢减低的区域,如骨坏死等,则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通过分析骨扫描图像上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骨骼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大致性质和范围。
在进行骨扫描检查前,患者需要先静脉注射骨显像剂。注射后,患者需要安静休息一段时间,通常为 2 - 3 小时,以便骨显像剂在骨骼中充分分布。在此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尽量多喝水,以促进未被骨骼摄取的显像剂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保持身体静止。仪器会围绕患者的身体进行扫描,整个扫描过程大约需要 20 - 30 分钟。扫描过程中,患者不会有明显的不适感,但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保持正确的体位。扫描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检查后 24 小时内尽量避免接触孕妇和儿童。
骨扫描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在肿瘤患者的病情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早期发现肿瘤的骨转移,对于制定肿瘤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患者,骨扫描是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其次,骨扫描对于不明原因的骨痛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骨骼病变,如隐匿性骨折、骨髓炎等。此外,骨扫描还可用于监测骨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病变部位的骨代谢变化,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骨扫描的优点非常显著。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早期发现骨病变,比 X 线等检查方法更早地检测到骨骼的异常。而且,骨扫描可以一次性对全身骨骼进行检查,能够全面了解骨骼的情况。此外,检查过程相对简单,对患者的创伤较小。然而,骨扫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它的特异性相对较低,骨扫描图像上的放射性异常改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能明确病变的具体性质,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 X 线、CT、MRI 等进行综合判断。同时,骨扫描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一定的辐射剂量,虽然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