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萎缩,即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很多患者关心其能否治好。要明确这个问题,需先了解胃萎缩的成因。它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长期在胃内寄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进而导致萎缩;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对胃黏膜造成反复刺激和损伤;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其含有的胆盐等成分会损害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则会使机体攻击胃黏膜细胞,造成萎缩。这些不同的成因决定了胃萎缩治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某些情况下,胃萎缩是有治愈可能的。当胃萎缩处于早期,且病因明确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通过规范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黏膜有可能得到修复。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治疗方案,疗程通常为10 - 14天。根除成功后,炎症会逐渐减轻,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情况会有所改善。此外,如果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胃萎缩,患者在及时调整饮食习惯,如规律进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等,并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补充胃黏膜保护剂等,胃黏膜也有恢复的机会。比如一些年轻人因短期不良饮食导致的轻度胃萎缩,在积极调整后恢复效果较好。
然而,胃萎缩也存在难以治愈的情况。当胃萎缩发展到中晚期,胃黏膜萎缩程度严重,甚至出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时,治愈难度就大大增加。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不典型增生则是一种癌前病变。这些病变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治疗主要是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癌变风险。另外,自身免疫性胃萎缩由于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只能通过补充维生素B12等维持治疗,缓解贫血等相关症状,但胃黏膜萎缩状态难以完全逆转。
治疗胃萎缩的方法多样。药物治疗是基础,除了上述提到的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外,还可能会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以减少胆汁反流等情况。同时,一些中药在胃萎缩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可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在辅助措施方面,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此外,定期复查胃镜至关重要,它可以及时了解胃黏膜的变化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胃萎缩患者的日常管理对病情控制和预后至关重要。在饮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生活中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即使胃萎缩不能完全治愈,也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部分患者通过长期的规范管理和治疗,病情可以保持稳定,不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