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胃部不适是很常见的问题,胃药也就成了许多家庭的必备药品。不同类型的胃药针对不同的胃部症状,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的几类胃药。

抗酸药是一类能中和胃酸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化学反应,中和胃酸,降低胃内酸度。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碳酸钙等。碳酸氢钠起效迅速,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碱中毒和钠潴留。氢氧化铝能与胃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形成凝胶覆盖在胃黏膜表面,起到保护作用,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便秘。碳酸钙抗酸作用较强,起效快且持久,但可能会引起嗳气、便秘等不良反应。这类药物一般在餐后1-2小时、睡前或胃不适时服用。
抑酸药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关性疾病。常见的抑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₂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它们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中的质子泵,不可逆地抑制胃酸分泌,抑酸作用强且持久。一般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最佳。H₂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₂受体,减少胃酸分泌。这类药物作用相对较弱,但价格较为便宜,通常在餐后或睡前服用。不过,长期使用抑酸药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胃黏膜保护药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愈合。常用的胃黏膜保护药有枸橼酸铋钾、硫糖铝、铝碳酸镁等。枸橼酸铋钾在酸性环境下形成不溶性铋盐,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同时还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服用后可能会使舌苔和大便变黑,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硫糖铝能与胃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还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铝碳酸镁除了能中和胃酸外,还能吸附胃蛋白酶和胆汁酸,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较少。胃黏膜保护药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或睡前服用。
促胃肠动力药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缓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常见的促胃肠动力药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等。多潘立酮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它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会引起轻度腹部痉挛、口干等。莫沙必利和西沙必利属于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能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胃肠动力。这类药物一般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可使药物在进食时发挥最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促胃肠动力药不能与抗胆碱能药物合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抗幽门螺杆菌药主要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与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联合。抗生素能杀灭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则能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的疗效,同时保护胃黏膜。一般疗程为10-14天,治疗期间应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复查,以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