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口服止血药是应对各种出血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达到止血的效果,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出血情况。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口服止血药。

维生素K类止血药是一类重要的口服止血药物。维生素K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这些凝血因子对于正常的凝血过程至关重要。当人体缺乏维生素K时,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受到影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常见的维生素K类药物有维生素K1、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维生素K1是天然的脂溶性维生素,作用较强且起效快,常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的维生素K缺乏出血,以及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是人工合成品,为水溶性,口服易吸收。它们可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等。不过,这类药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维生素K3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高胆红素血症等。
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它能竞争性地抑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的目的。氨甲环酸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因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的高纤溶出血。在外科手术中,它也常被用于减少手术出血。例如,在前列腺手术、妇产科手术等容易出现出血的手术中,术前或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量。此外,氨甲环酸还可用于治疗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它的优点是止血效果较好,且口服给药方便。但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偶有药物过量所致颅内血栓形成和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云南白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成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它的配方独特,是国家保密配方。云南白药对于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刀伤、枪伤、创伤出血,还是吐血、咯血、便血等内科出血,都可以使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增强血管收缩等多种因素有关。云南白药的剂型有散剂、胶囊等,方便患者口服。在使用时,一般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来确定剂量。对于轻伤或其他病症,可按说明书适量服用;对于严重的出血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外,云南白药还可外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它安全性较高,但孕妇忌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肾上腺色腙片是一种作用于毛细血管的止血药。它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主要用于因毛细血管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出血,如鼻衄、视网膜出血、咯血、胃肠出血、血尿、痔疮及子宫出血等。也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止血效果不十分理想。肾上腺色腙片口服后吸收较快,能够较快地发挥止血作用。不过,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长期大量应用可产生水杨酸样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视力减退等。对水杨酸过敏者禁用,有癫痫史及精神病史者慎用。
凝血酶冻干粉是一种局部止血药,也可口服用于消化道出血。它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促使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在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可将凝血酶冻干粉用适当的溶剂溶解后口服或灌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形成止血屏障。它对于胃、十二指肠出血等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使用时需要注意,凝血酶冻干粉必须直接与创面接触才能起止血作用,且严禁注射,否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同时,溶解后的凝血酶溶液应立即使用,不宜久置。此外,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