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尿液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反映出人体泌尿系统、代谢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健康状况。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尿常规中各项指标的正常值。

正常尿液外观清澈透明,颜色多为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主要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尿胆原等物质。尿液的颜色会受到饮水量、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大量饮水后尿液会被稀释,颜色变浅;而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可能会使尿液颜色变黄。正常尿液具有微弱的芳香气味,这是由于尿液中含有挥发性酸。若尿液出现异常气味,如烂苹果味可能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可能与膀胱炎或尿潴留有关。
尿液的酸碱度(pH值)反映了尿液的酸碱性程度。正常范围一般在4.5 - 8.0之间。饮食结构对尿液pH值有较大影响,以肉食为主的人尿液pH值通常偏酸性,而素食者的尿液pH值可能偏碱性。尿液pH值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酸碱平衡状态。当pH值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存在某些疾病。例如,pH值降低可能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等有关;pH值升高可能与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
尿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它反映了尿液中溶质的浓度。成人的尿比重正常范围在1.015 - 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密切相关。饮水过多时,尿液被稀释,尿比重降低;而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时,尿液浓缩,尿比重升高。尿比重异常可能提示肾脏疾病,如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可能提示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受损。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定性检查呈阴性,定量检查24小时尿蛋白不超过150mg。当肾脏的滤过功能或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异常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会增加,导致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情况,一般为暂时性的。病理性蛋白尿则可能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持续性的蛋白尿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尿葡萄糖定性检查正常为阴性,定量检查一般小于2.8mmol/24h。尿中出现葡萄糖主要取决于血糖水平、肾小球滤过葡萄糖的能力和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当血糖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糖尿病是导致尿葡萄糖阳性最常见的原因,此外,应激状态、某些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尿糖升高。但也有一些情况会出现假阳性,如服用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