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在医学领域也被称作超敏反应,是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等有害物质,保护机体健康。但在变态反应中,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如花粉、食物、药物等产生过度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从轻微的皮肤瘙痒、打喷嚏,到严重的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对某些物质更为敏感,一旦接触就会触发异常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变态反应,也叫速发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后,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过敏症状,如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症状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Ⅱ型变态反应是抗体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抗原,激活补体系统或吞噬细胞,导致靶细胞损伤,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Ⅲ型变态反应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关节等部位,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Ⅳ型变态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24 - 72小时出现,如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等。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涉及复杂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T辅助细胞,T辅助细胞活化后分泌细胞因子,促使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交联,导致细胞膜上的磷脂酶A2等酶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过敏症状。在Ⅱ型变态反应中,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调理吞噬作用或ADCC效应等方式导致靶细胞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关键,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导致组织损伤。Ⅳ型变态反应中,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生部位。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皮肤过敏表现为瘙痒、红斑、风团等,呼吸道过敏可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等症状,严重的食物过敏可能导致呕吐、腹泻、腹痛,甚至过敏性休克,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危及生命的症状。Ⅱ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与靶细胞的损伤有关,如输血反应会出现发热、寒战、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新生儿溶血症会导致黄疸、贫血等。Ⅲ型变态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表现为红斑、紫癜、结节等,关节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Ⅳ型变态反应在皮肤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
对于变态反应的防治,首先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确定患者对哪些物质过敏,然后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在治疗方面,对于Ⅰ型变态反应,抗组胺药物可以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减轻过敏症状;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用于严重过敏反应的治疗;对于哮喘患者,还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对于Ⅱ型变态反应,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如输血反应要立即停止输血,新生儿溶血症可采用换血疗法等。Ⅲ型变态反应的治疗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Ⅳ型变态反应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治疗。此外,脱敏治疗是一种针对Ⅰ型变态反应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剂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变态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了解其含义、类型、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