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检查中,尿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项目。尿检阳性,通俗来讲,就是尿液检查结果呈现出了特定的异常表现。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各项成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当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正常界限或者出现了原本不应存在的物质时,就可能显示为阳性。比如,在检测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细胞或者病原体时,一旦检测到其存在且达到一定的量,检测试纸或者仪器就会给出阳性的结果。然而,尿检阳性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某种疾病,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患者的症状来综合判断。

在众多的尿检项目中,有几个是比较常见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首先是尿蛋白阳性,正常尿液中仅有极少量的蛋白,当肾脏的滤过功能出现问题时,蛋白就会大量漏出到尿液中,导致尿蛋白阳性。这可能提示肾脏存在炎症、感染、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其次是尿糖阳性,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若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或者肾脏本身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尿糖阳性,这往往与糖尿病等疾病相关。还有尿潜血阳性,它表示尿液中存在红细胞,可能是泌尿系统的感染、结石、肿瘤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导致的。另外,尿白细胞阳性通常提示泌尿系统有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重要细胞,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时,白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并随尿液排出。
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尿检结果呈现阳性。饮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后,可能会导致某些尿检项目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能会干扰某些检测试剂的反应,影响检测的准确性。药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会改变尿液的成分,导致检测结果异常。例如,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尿液中细菌的检测结果,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此外,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不正确也会影响结果。如果留取尿液时没有清洁尿道口,可能会混入外界的细菌、分泌物等,导致尿白细胞等项目出现阳性结果。采集尿液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建议留取晨尿,因为晨尿较为浓缩,各种成分的浓度相对较高,检测结果更准确。如果随机留取尿液,可能会因为尿液稀释等原因导致假阴性结果。
当尿检出现阳性结果后,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果是尿蛋白阳性,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脏漏出蛋白的量,对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能会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尿糖阳性的患者,除了复查血糖外,还可能会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它可以反映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糖尿病。如果尿潜血阳性,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的超声检查,以查看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必要时还可能会进行CT、膀胱镜等检查。对于尿白细胞阳性的患者,可能会进行尿培养,以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旦发现尿检阳性,不必过于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近期的饮食、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如果确诊为某种疾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肾脏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的饮食原则,同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要多喝水、多排尿,以冲洗尿道,减轻感染症状,并按时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尿检结果也很重要。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避免憋尿,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定期进行体检和尿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