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减少引发的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患者会感到腰背部位的疼痛,这种疼痛多为弥漫性,没有固定的痛点。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酸痛,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重者则可能疼痛剧烈,甚至在休息时也难以缓解,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还可能向四肢扩散,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部位。这是因为骨量减少导致骨骼的结构和强度发生改变,关节软骨的磨损加剧,从而引起疼痛。此外,疼痛还可能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体力劳动后加重,给患者的日常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骨量减少会使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导致身高变矮。一般来说,人体在骨量正常时,椎体能够承受身体的重量并保持正常的形态。但当骨量减少时,椎体的抗压能力下降,逐渐被压缩。这种身高的变化通常是逐渐发生的,可能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慢慢显现出来。患者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感觉,但当发现自己的衣服、裤子明显变长,或者与他人对比时才意识到身高有所降低。身高变矮不仅影响外观形象,还可能预示着椎体的严重受损,增加了脊柱畸形和骨折的风险。
随着骨量的进一步减少,脊柱椎体的前部结构更容易受到破坏,导致椎体楔形变,从而引起驼背。驼背的程度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加深。早期可能只是姿势上的轻微改变,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背部稍微弯曲;但到了后期,驼背会非常明显,严重影响身体的平衡和活动能力。驼背还会对胸腔和腹腔内的器官造成压迫,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慌、消化不良等症状,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骨量减少使得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手腕、髋部和脊柱。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滑倒、碰撞,甚至咳嗽、打喷嚏等动作都有可能引发骨折。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尤其是髋部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导致长期卧床,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也较为漫长,患者需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骨量减少往往伴随着肌肉功能的下降,导致肌肉无力。患者可能会感到四肢乏力,在进行上下楼梯、提重物等活动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肌肉无力还会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增加摔倒的风险。这是因为骨骼和肌肉是相互关联的,骨量减少会影响肌肉的附着和正常收缩功能。此外,肌肉无力还可能导致患者活动量减少,进一步加重骨量丢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时,应及时关注骨量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