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对于治疗便秘、清洁肠道等有一定作用,但在进行灌肠时,有诸多注意事项需要了解。
在灌肠前,要准备好合适的灌肠器具,如灌肠筒、肛管等。确保这些器具是清洁、无菌的,避免因器具不洁引发感染。仔细检查器具是否完好无损,比如灌肠筒有无裂缝,肛管是否通畅等。还要准备好适宜的灌肠液,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溶液,如生理盐水、肥皂水等。注意灌肠液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39 - 41℃,温度过高可能会烫伤肠道黏膜,温度过低则可能引起肠道痉挛,给患者带来不适。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成人多采用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这样能使灌肠液顺利流入肠道。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要协助其摆好体位,并在身下垫好防水布,防止液体渗漏弄湿床单。在操作前,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向其解释灌肠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感觉,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告知患者在灌肠过程中如有腹痛、腹胀等不适要及时告知。
在灌肠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润滑肛管前端,轻轻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为7 - 10cm,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道。控制灌肠液的流速和压力,不宜过快、过大,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或导致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在灌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腹痛情况等。如果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心慌、气急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灌肠结束后,要让患者尽量保留灌肠液一段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保留5 - 10分钟,对于需要清洁肠道的患者,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嘱咐患者不要立即排便,可在床上休息片刻。观察患者灌肠后的排便情况,记录排便的次数、性状和量等。如果患者出现便血、腹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灌肠时要格外谨慎。孕妇灌肠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或早产,因此一般不主张灌肠,如需灌肠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老年人肠道功能较弱,灌肠时要注意控制灌肠液的量和压力。儿童的肠道比较娇嫩,肛管要选择合适的型号,操作时更要轻柔。此外,患有严重心脏病、肠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灌肠前要充分评估病情,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灌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