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空腹血糖偏高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专业医生会根据具体的血糖数值,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医生会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了解近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还可能进行胰岛功能检查,查看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准确判断血糖偏高的原因,是饮食控制不佳、运动量不足,还是存在潜在的疾病因素,如胰岛素抵抗等。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运动建议等。

饮食调整是控制空腹血糖的关键环节。主食方面,应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如白米、白面,增加全谷物的比例,像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血糖迅速升高。蔬菜要多吃,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生菜等,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热量低。蛋白质的选择也很重要,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制品。同时,要控制食物的分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此外,要严格控制糖分和油脂的摄入,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空腹血糖。有氧运动是不错的选择,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分 5 天进行,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更好地利用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除了有氧运动,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量。肌肉在运动和休息时都能消耗更多的能量,有助于长期控制血糖。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最好在饭后 1 - 2 小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于控制空腹血糖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晚上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此外,要学会减轻压力,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波动。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定期监测血糖是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手段。可以购买家用血糖仪,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记录血糖值,以便观察血糖的变化趋势。如果血糖波动较大或持续偏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血糖仪的正确使用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测量血糖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结果。此外,还可以将血糖监测结果与饮食、运动、作息等情况相结合,分析影响血糖的因素,更好地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