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异常表现,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身体内部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了解水肿的成因,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隐患十分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水肿形成的几种常见原因。

生理因素是引发水肿的常见原因之一。女性在经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引起身体局部或全身的水肿,通常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肿胀。此外,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也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使得血液回流不畅,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从而出现下肢水肿。一般经过休息,将下肢抬高后,水肿会逐渐减轻。妊娠期间的女性也容易出现水肿,这是因为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阻碍了下肢血液的回流,通常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水肿的出现。肾脏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如肾小球肾炎,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导致体内的水分和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引起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眼睑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血液淤积在静脉系统中,导致静脉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常见于下肢和低垂部位。肝脏疾病,如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腹水和下肢水肿。
营养缺乏也是导致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体长期摄入蛋白质不足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就会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食欲不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此外,维生素B1缺乏也可能导致水肿,维生素B1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缺乏时会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引起水肿,常表现为下肢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水肿的副作用。例如,降压药中的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踝、下肢水肿。此外,一些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影响体内的水盐代谢,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发水肿。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出现水肿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水肿。过敏反应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水肿,如接触性皮炎、食物过敏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在体表较多,加上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可能出现轻度的水肿。另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下肢静脉扩张,血液回流受阻,也容易导致下肢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