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发烧时身体是冷还是热存在很多疑惑。其实,发烧过程中冷热感受并非固定不变,它与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设定点调高,这就启动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在发烧的体温上升期,人体会感觉寒冷。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设定点提高后,身体实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为了达到新的体温设定点,身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收缩使得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我们就会感觉到冷。同时,身体还会通过寒战来增加产热,寒战是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能产生大量热量。此时,即使盖着厚被子,患者仍可能觉得冷得发抖。比如,当我们感染流感病毒后,在发病初期常常会出现明显的怕冷症状,甚至会出现全身颤抖的情况。
当体温上升到设定的新高度并保持一段时间时,就进入了高热持续期。在这个阶段,身体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由于体温已经升高到较高水平,体表温度也随之升高,患者会感觉发热、皮肤发烫。此时,患者可能会面色潮红,呼吸和心率也会加快。因为身体需要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例如,一个孩子发烧到39℃,处于高热持续期时,家长触摸孩子的额头、手脚等部位,会明显感觉到发烫,孩子也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状。
当病情得到控制或者使用了退烧药后,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设定点调低,身体开始进入体温下降期。为了使体温降低到新的设定点,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增加散热。出汗是身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汗液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此时,患者会感觉身体发热,并且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导致脱水。比如,服用退烧药后,患者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后开始出汗,体温逐渐下降,身体也会感觉轻松一些。
不同的人在发烧时的冷热感受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与个人的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发烧时可能表现出更明显的冷热变化。体质较弱的人可能在体温上升期更容易感觉寒冷,而体质较好的人可能对冷热的感受相对不那么强烈。此外,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较低,在发烧时可能对寒冷更加敏感。
了解发烧时冷热感受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护理发烧患者。在体温上升期,要注意保暖,适当添加衣物;在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要注意散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发烧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