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感冒时常见的症状之一,这主要与病毒感染后身体的一系列反应有关。当人体感染感冒病毒后,上呼吸道会受到直接影响。病毒在呼吸道内大量繁殖,破坏呼吸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呼吸道黏膜原本具有保护和清洁呼吸道的作用,它能分泌黏液来黏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异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排出体外。然而,感冒病毒会使黏膜受损,导致其分泌功能紊乱,黏液分泌增多。这些过多的黏液会刺激呼吸道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咳嗽反射,试图将黏液排出体外。

感冒期间,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会释放出各种炎性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炎性介质会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呼吸道变得狭窄,气流通过时受到阻碍,就会刺激呼吸道壁上的感受器,进而触发咳嗽。而且,炎症还会使呼吸道的敏感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刺激,如冷空气、灰尘等,也容易引发咳嗽。这种炎症刺激导致的咳嗽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炎症逐渐消退。
感冒后,呼吸道的黏膜受到损伤,其正常的调节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收缩和痉挛。当受到外界刺激,如烟雾、花粉等过敏原,或者是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时,气道会迅速收缩,引起咳嗽。这种反应在感冒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存在,使得患者在接触到一些原本不会引起咳嗽的刺激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气道高反应性导致的咳嗽可能具有阵发性、刺激性的特点。
感冒时,鼻腔黏膜也会发生炎症,产生大量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可能会顺着鼻腔后部流到咽喉部,也就是所谓的鼻后滴漏。当分泌物滴落到咽喉部时,会刺激咽喉部的黏膜,引起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导致的咳嗽通常在患者平躺或头部位置改变时更加明显,因为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下流。而且,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咽喉部有异物感,总是想要清嗓子。这种咳嗽如果不针对鼻后滴漏的问题进行治疗,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感冒后期,由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细菌在呼吸道内生长繁殖,会产生更多的毒素和炎性物质,进一步加重呼吸道的炎症。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比单纯的病毒感染更为严重,会使咳嗽症状加剧,痰液也会变得更加浓稠、颜色加深,可能呈现黄色或绿色。如果合并了细菌感染,仅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可能难以完全清除细菌,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否则,咳嗽等症状可能会持续不缓解,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