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一般来说,腋下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 - 37℃之间。当体温低于这个正常范围时,就可能存在体温过低的情况。通常,腋下体温低于36℃可初步判断为体温偏低。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界限,因为人体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测量时间、测量部位、个体差异等。例如,在清晨刚起床时,人体体温可能会相对较低,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体温过低,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体温过低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体温过低时,体温一般在32℃ - 35℃之间。此时,人体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颤抖、皮肤苍白、手脚冰凉等。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颤抖来产生热量。中度体温过低,体温范围大概在28℃ - 32℃。这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受到更明显的影响,颤抖可能会停止,意识可能会变得模糊,心率和呼吸也会减慢。而重度体温过低,体温低于28℃,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昏迷、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导致体温过低的原因有很多。环境因素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散失的热量过多,而产热不足,就容易导致体温过低。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保暖措施,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某些疾病也会引起体温过低,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的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从而导致体温下降。还有一些严重的感染、创伤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会给身体带来诸多危害。首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轻度时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脑损伤。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不良影响,体温过低会使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问题。呼吸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呼吸会变得浅而慢,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此外,体温过低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
当发现体温过低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果是轻度体温过低,可以先让患者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脱掉湿冷的衣物,换上干燥保暖的衣服。可以给患者喝一些温热的饮料,如热水、热汤等,帮助身体升温。也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给患者热敷,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如果是中度或重度体温过低,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尽量保持患者的体温,避免热量进一步散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复温、补充液体、治疗原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