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ter在医学领域指的是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由美国物理学家里奥·霍尔斯特(Norman J. Holter)发明。这一系统能够长时间连续记录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中的心电图变化,突破了传统心电图只能短暂记录的限制。它就像是一个“心脏记录仪”,可以捕捉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运动、休息、睡眠等时心脏的电活动情况,为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依据。

Holter监测系统主要由记录器和分析软件两部分组成。记录器通常是一个小巧便携的设备,患者可以将其佩戴在身上,通过电极片与身体相连,电极片能够感知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记录器中进行存储。在监测期间,记录器会持续不断地记录心电图数据,一般监测时间为24小时甚至更长。监测结束后,医生将记录器中的数据导入到分析软件中,软件会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标记出异常的心电活动,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Holter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一些心律失常可能是间歇性发作的,传统心电图很难捕捉到发作时的情况,而Holter可以长时间监测,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其次,对于冠心病患者,Holter可以监测到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了解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此外,Holter还可用于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等。
在进行Holter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要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粘贴电极片的部位,以确保电极片与皮肤良好接触,保证记录的准确性。检查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洗澡等可能影响记录的活动。同时,患者要详细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和症状发作时间,以便医生在分析数据时进行参考。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记录下来,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Holter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长时间的心电图监测数据,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对于一些隐匿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检查过程无创、便捷,患者可以在正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监测。然而,Holter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记录心电图的变化,不能直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此外,监测结果的分析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