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也就是腹腔内积聚了过量的液体。正常情况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一般少于200ml。当各种病理因素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液体产生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就会形成腹水。它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可能引发的一种临床表现。比如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腹膜疾病等都可能与腹水的形成有关。了解腹水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腹水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肝脏疾病是导致腹水常见的原因之一。以肝硬化为例,肝硬化会引起门静脉高压,使得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从而形成腹水。同时,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也促使液体从血管内进入腹腔。其次,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引发腹水。如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会导致液体渗出到腹腔。此外,肾脏疾病导致的水钠潴留、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也可能与腹水的形成相关。还有一些腹膜疾病,像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等,会导致腹膜通透性增加,使得液体渗出形成腹水。
腹水患者的症状表现会因腹水量的多少而有所不同。当腹水量较少时,患者可能仅感觉到腹部有轻微的胀满不适,外观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腹水量的增加,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腹胀,腹部逐渐膨隆,严重时会像怀孕几个月的样子。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大量腹水向上挤压膈肌,限制了肺部的扩张。同时,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腹水对胃肠道的压迫,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这是因为腹水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另外,患者可能会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这与疾病本身以及营养吸收不良有关。
对于腹水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首先是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是否有腹水。当有腹水时,叩诊会出现移动性浊音。医生还会触诊患者的腹部,了解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大小、质地等情况。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抽取腹水进行常规、生化、细胞学等检查,可以明确腹水的性质,判断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肿瘤细胞等。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腔内液体的量、位置以及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形态。CT检查则能更详细地观察腹腔内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因,如肝脏病变、腹膜肿瘤等。
腹水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肝脏疾病引起的腹水,治疗的关键是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患者可能需要卧床休息,限制水钠摄入,同时使用利尿剂促进腹水的排出。对于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还需要补充白蛋白。如果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腹水,需要治疗原发的心血管疾病,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在护理方面,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遵循低盐、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原则,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腹围、体重、尿量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定期复查也是很重要的,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