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在中医领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病症概念。从基本层面来讲,痹有闭阻不通之意。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就如同一条条河流,气血在其中顺畅流动,滋养着全身各个脏腑和组织。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时,这些邪气就像河道中的泥沙和杂物,会阻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就好比河流被堵塞后,水流无法正常流动,周边的土地得不到滋润一样。人体经络受阻后,相应的肢体、关节等部位就会出现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这就是痹症的典型表现。

痹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方面,风、寒、湿、热之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善行数变,具有游走性,当风邪侵袭人体时,痹症的疼痛部位往往不固定,会在多个关节间游走;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寒邪入侵会使经络气血凝结阻滞,导致疼痛剧烈,且遇寒加重;湿邪重浊黏滞,湿邪致病会使关节出现沉重、肿胀的感觉,病程也较为缠绵难愈;热邪侵袭人体,则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内因主要与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有关。当人体劳累过度、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等情况出现时,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身体过度疲劳,正气受损,就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患上痹症。
中医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将痹症分为多种类型。行痹,主要由风邪为主导,其特点是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时而在肩部,时而在肘部,时而又在膝部等。患者往往感觉疼痛部位变化较快,就像风一样来去无常。痛痹,以寒邪为主,疼痛较为剧烈,疼痛部位固定,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患者关节疼痛犹如刀割一般,在寒冷的天气里症状会明显加剧。着痹,因湿邪偏重,关节会有沉重、肿胀的感觉,活动时会感到不便,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热痹,由热邪引起,关节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此外,还有一些痹症是多种邪气混合致病,症状表现更为复杂。
中医诊断痹症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关节的外观等。如果关节红肿,可能是热痹;如果关节不红不肿,但有明显的疼痛,可能是寒痹或着痹。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呼吸、声音等,判断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医生会询问患者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疼痛是刺痛、胀痛还是酸痛,是否在夜间加重等。切诊则是通过按触患者的脉搏和关节等部位,了解脉象的变化和关节的情况。综合四诊信息,医生才能准确判断痹症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手段,根据不同的痹症类型,医生会选用不同的方剂。对于行痹,常用防风汤等方剂,以祛风通络止痛;痛痹则多用乌头汤,温经散寒止痛;着痹可选用薏苡仁汤,除湿通络;热痹常用白虎加桂枝汤等,清热通络。除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也有很好的疗效。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疼痛;推拿能够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拔罐可以拔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在预防方面,要注意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提高正气。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防止外邪侵袭。在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花椒、薏苡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