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它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发热反应是静脉输液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是由于输入的液体或药物中含有致热物质,如细菌的代谢产物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 38℃ 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而体温可达 40℃ 以上,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例如,有一位患者在输入抗生素后不久,就出现了寒战、高热的症状,体温一度达到 39.5℃,经医生检查判断为输液引起的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
这一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会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比如,一位老年患者在输液时,家属未按照医嘱控制滴速,自行将输液速度调快,不久后患者就出现了上述急性肺水肿的症状,经过紧急处理才转危为安。
静脉炎常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有关。沿静脉走向会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像一位癌症患者,需要长期输入化疗药物,一段时间后输液的手臂静脉就出现了红肿、疼痛的症状,诊断为静脉炎,经过局部热敷、理疗等处理后症状改善。
空气栓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当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可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可导致患者立即死亡。曾经有过案例,护士在更换输液瓶时操作不当,导致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出现了胸部异常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好在发现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了严重后果。
过敏反应可由输入的药物引起,常见的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严重的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比如青霉素过敏,有的患者在输入青霉素后几分钟内就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所以在使用易过敏药物前,必须进行皮试,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