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是临床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外渗事件的发生。下面将详细介绍导致药物外渗的几个主要原因。

血管的状况是影响药物外渗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出现老化现象,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变得脆弱易碎。这使得在输液过程中,血管难以承受药物的压力,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导致药物外渗。此外,长期患病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例如,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治疗,血管反复受到刺激,会引起血管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增加了药物外渗的风险。同时,血管的粗细和弹性也会影响药物的输注。如果血管过细,药物输注的速度会受到限制,压力会相对增大,容易导致外渗;而血管弹性差,则无法有效缓冲药物的压力,同样容易引发外渗。
药物本身的特性对药物外渗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药物具有高渗性,其渗透压高于人体血浆渗透压。当这些高渗药物进入血管后,会使血管内的液体浓度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破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增加药物外渗的可能性。例如,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在快速输注时,就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和外渗。此外,药物的酸碱度也会影响血管。过酸或过碱的药物都会对血管内膜造成刺激,使血管收缩、痉挛,影响药物的正常输注,进而导致外渗。某些化疗药物还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它们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外渗的发生率。
穿刺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是否能够顺利输注。如果穿刺时没有准确刺入血管,或者穿刺针在血管内的位置不当,如针尖部分穿出血管壁,就会导致药物外渗到周围组织中。此外,穿刺过程中如果对血管造成损伤,如刺破血管内膜,会使血管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外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如果选择了关节附近、血管弯曲处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针容易移位,也会增加外渗的风险。同时,穿刺针的型号和长度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和药物性质来选择。如果穿刺针过粗或过长,会对血管造成较大的损伤,增加外渗的可能性。
患者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一些患者由于疾病原因,身体活动不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无法保持正确的体位,导致穿刺部位受到压迫或扭曲,影响药物的正常输注,从而引发外渗。例如,昏迷患者或老年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或身体机能下降,无法自主调整体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对输液产生影响。如果患者过度紧张、焦虑,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效果,增加外渗的风险。还有一些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过快的输液速度会使血管内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外渗。
输液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情况也与药物外渗密切相关。如果输液器的质量不合格,如输液管存在破损、接口不严密等问题,会导致药物泄漏,引起外渗。输液泵的参数设置不准确,如输液速度过快或压力过大,也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增加外渗的可能性。此外,输液接头的类型和使用方法也会影响药物外渗。如果接头选择不当或连接不牢固,会导致药物外漏。在使用留置针时,如果留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对血管造成刺激,容易引发外渗。因此,选择质量可靠的输液设备,并正确使用和维护,对于减少药物外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