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当外界的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就如同一个精密的军队,其中的免疫细胞会识别这些外来入侵者,并开始与之战斗。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就像是战斗的信号,它们会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司令部”,当接收到细胞因子的信号后,它会误以为人体需要更高的体温来对抗病原体,从而将体温调定点升高。这样一来,身体就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升高体温,于是就出现了发烧的症状。

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它们利用细胞的营养物质来复制自己,这个过程会破坏正常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察觉到病毒的入侵后,会激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等会吞噬病毒,但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如白细胞介素 -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会随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同时,病毒本身的一些成分也可能直接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进一步促使体温升高。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往往会快速出现高烧症状,这是因为流感病毒的致病性较强,免疫系统的反应更为剧烈。
除了病毒,细菌也可能导致感冒并引发发烧。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通常是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的,它们会在呼吸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会对人体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引发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会针对细菌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对抗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化学物质,如补体、溶菌酶等,这些物质不仅可以直接杀伤细菌,还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同时,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也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6 等。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节中枢重新设定体温,导致发烧。而且,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如果不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细菌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加重病情。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防御体系,它在感冒发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清除外来的病原体,以保护人体的健康。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如皮肤、黏膜等会试图阻挡它们。但如果病原体突破了这道防线,就会触发第二道防线,即天然免疫反应。天然免疫细胞会迅速识别病原体的特征,并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随着免疫反应的进行,适应性免疫系统也会被激活,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对抗病原体。发烧其实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手段,适度的发烧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它们的杀菌和抗病毒能力。例如,体温升高可以使白细胞的运动速度加快,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抗体的产生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协作。然而,如果发烧温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身体代谢加快、水分流失增加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冒时发烧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因为大多数病原体在正常体温下能够较好地生存和繁殖,但在体温升高的环境中,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受到一定的抑制。此外,发烧还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人体更快地清除病原体。然而,发烧也会给人体带来一些不适症状。体温升高会使人体的代谢率增加,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水分,导致患者感到乏力、口渴等。过高的体温还可能引起惊厥,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高烧更容易引发惊厥。因此,在感冒发烧时,需要密切关注体温的变化。如果体温不超过 38.5℃,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如果体温超过 38.5℃,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来降低体温,以减轻不适症状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